然后负责生产的厂长组织开会,啊,编剧部的同志们,你们都可以开工了啊,几个人一组,每个电影分别由一组或两组人负责,集思广益,先把剧本搞出来。
然后咱们厂总共有几个导演,哪些是今年拍了戏的,哪些还没拍,拍过的先等一等,没拍的优先上。
这时候就是分果果,来,张三你负责这部戏,李四你负责那部戏,王五……
啥?
王五导演不会拍斗争片,只拍过故事片?
那王五你下去,下次有故事片优先选你,这部斗争片就交给刚才没选上的赵六吧。
果果分完了,导演们便开始组建剧组。
这时候就要开始抢资源。
别看是同一个单位,但也得开抢啊!
比如说,厂里有十个正式摄影师,可今年就有7部电影要拍,那是不是有的剧组只能分到一个摄影师?
而且厂里资源有限,不可能支持同时拍7部戏,那就肯定有先有后,分到的人员也有好有赖。
你想先拍,还要分到能力强的职工,那就得靠抢。
怎么抢?
当然不是直接硬抢,那是犯法的,人家还不一定配合。
只能是靠导演一个个的去谈,这时候人际关系好、声望高的大导演就占便宜了,全厂职工几乎是随便挑,人人都乐意进他的剧组。
若是刚开始独立执导的新人,只能苦哈哈地去找人拉关系,说不得还得塞两包烟、请顿好饭。
其实到了这里,已经跟后世的导演中心制有些类似。
只不过后来的导演中心制除了拍摄电影,还要主导后期的发行、回款等等工作。
在大体制下工作的导演,只要按时、保质拍完电影,剪辑、配乐、配乐等后期制作都完成之后,剩下的事就跟他再没关系。……没关系到连几张自己作品的电影票都不好要,真是可怜。
现在陈凡要拍电影,还是他做导演,在大体制下面,只能以江南电影厂的名义进行。
而他则以借调的方式,临时加入江南电影制片厂,然后拿着一天最高两块钱的补助,利用江影厂的资源拍电影。
拍完之后,后续事项他也插不上手。……比买不到电影票的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