鉴了这种模式。
尤其是在某非典型著名导演……,对,说的就是郭小四。
当他连续造了几团大粪,却赚得盆满钵满以后,全国娱乐圈资本都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世界。
随便投点资金,找几个差不多的导演,捣鼓一个狗屁不通的剧本,其实剧本通不通顺都没关系,反正等流量明星进场后会要求改剧本。
然后就是找几个流量明星,拍一部烂片,号召韭菜主动送钱,票房随随便便就能破亿。
若是顺便洗洗米,票房高个十几倍都很正常。
烂片时代就是这么玩的。
而在此之前,国内电影界基本上都是“导演中心制”。
也就是说,一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是导演,不仅影片带有导演个人浓厚的风格,包括整个剧组,也都完全服从于导演的调度。
在这种模式下,导演的任务自然格外重。
首先是导演发现一个好剧本,决定开拍。
他的第一步就是通知经常合作的小伙伴们,要开始准备了,把档期留出来,然后去找资金。
当然,这是知名导演的路数,因为他们不怕拉不到投资。
若是默默无闻的新导演、小导演,第一步就变成了找钱。
找得来钱,什么都好说,找不到钱,一切休提。
从8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,几乎都是这种模式。
其实这种导演中心制,还要得益于在1993年电影体制改革中催生的“独立制片人”制度,让电影制作有了更大的灵活性。
否则的话,导演可没有权利去决定要不要制作一部电影。
那么在80年代以前,也就是现在,是什么中心制呢?
嘿嘿,计划经济,自然是计划中心制!
比如说,上影厂接到上级部门的任务,让他们先自己定个计划出来,明年打算拍几部电影,分别是什么类型,需要什么样的资源、多少资金、多少职工才能保证完成。
拍摄计划上交,领导看过之后,认为生活故事片太多,斗争片太少,就给他们调整了一下,然后将任务单下达。
行,明年的拍摄计划就这么定下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