嚓噗小说 > 都市言情 > 穿在1977 > 第688章 买点东西(2/6)
间。

    只能说最后一批,不能说最后一个。因为几十年后还有一个公社存在,那便是石家庄晋州的周家庄乡,从头到尾一直都是大集体模式,社员劳动还在记工分,而且听说干得还不错。

    然后是90年代的招商引资潮,云湖也没赶上热乎的,等市里、县里的国企和集体企业都熬不下去了,才迟迟开启招商引资之路。

    之后自然是事倍功半,声音喊得震天响,公司却没来几家。

    就算来了、大部分也是被坑得不要不要的,吃卡拿要样样不缺。

    还是等新千年以后,不少本地出去外打工、或者做生意的人返乡办厂,营商氛围也好了许多,加上房地产兴起,外地大公司以投资换地皮,所谓的经济开发区才有了一点起色。

    对,还有打工。

    八十年代后期的“下海上岛”、九十年代初期的“南下打工”、“倒爷”,这些社会上的大浪潮,云湖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动静。

    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,前面一少部分出去的人、带着钞票回来,绝大部分人看到之后、才如梦初醒,开启了迟来的打工之路。

    所以说,有时候自然资源好了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,衣食无忧,便容易滋养安逸之心,条件困苦,反而更能激发斗志。

    这坐观风云变幻之外的第二种反应,便是“舍身一搏”。

    没工作、甚至连街道办茶摊都混不上的那些人,只能想办法自谋生路。

    要么一群没背景、没见识的人聚在一起瞎混,几年后一股脑地都进去,要么想方设法找货源摆摊、南征北战打游击。

    那个时候,从明清时期就有的一个名词,会重新火热起来,那便是“练摊”。

    练摊这个词天生就带着几分戏谑和调侃,主打一个随心所欲,人走到哪里,包袱往地上一撂,摊子便开张了。

    第一批真正的个体户,就是从他们之间诞生的,这些东南西北为了生活而折腾的练摊小贩,也是国内民营经济萌发的基石。

    陈凡靠在椅背上,脑子里想着未来将会发生的事,片刻后,旁边电话突然响起。

    他猛地回过神来,将烟头丢掉,拿起话筒放在耳边,“喂。”

    “我是齐勇啊,是陈作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