嚓噗小说 > 都市言情 > 穿在1977 > 第554章 文学青年(4/8)
编辑们整理出来的,其中有不少是他们自己走过的弯路、踩过的坑,如今汇总起来,可以说能解决那些学员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。

    通过这份纯干货的课本,一个正常具有中学学历的“文学爱好者”,完全有可能写一篇模式化的文章出来。

    虽说是模式化,却能够达到县级或地区刊物的收录标准,若是有天赋的人,或许能挑战一下省级刊物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每个学员还会有一到两次的面授机会。

    之所以是一到两次,是为了分阶段。

    在招生简章中只有一次机会,每个学员都可以来。

    在完成首次面授之后,会有一次“结课考试”,从中会挑选一小部分优秀学员,进行第二次面授,算是“额外”奖励。

    这部分优秀学员自然会成为函授班的活广告,为下一次招生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而且面授也不太麻烦。

    就以省城文化宫的大礼堂为例子,那里一次性可以容纳两千人上课,10次大课就可以将所有学员的基础课程讲完,更别说还有几个地区分校可以分担。

    所以综合各种情况之后,陈凡定下来的招生总数就是2万人。

    连温州《文学青年》杂志社都能一次拖1万人,江南作协这么大的资源砸下去,还教不了两万?

    甚至在陈凡的计划中,两万人只是开始,经过第一期教学之后,再总结经验教训、优化教学流程,日后还要再增加招生人数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招生简章上只有2000人?

    陈凡捧着一本中国通史,头也不抬地说道,“当然是要给那些想报名的人紧迫感啊。你要是写招20000人,这么多的数量,还有几个人急着报名的?”

    何青生看了看他,忍不住咂咂嘴,“奸诈如狐!”

    陈凡依然没抬头,“这叫合理运用策略。”

    话音落下,终于抬起头来,同时举起手里的书,“都是跟老祖宗学的。”

    谭庸在一旁坐着、翘着二郎腿在抽烟,好奇地问道,“通史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吧?”

    陈凡轻叹了口气,“老师说不能囫囵吞枣,要将历史读明白,所以看通史的时候,也要去看相关的史书和资料,要不然看了也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