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可以说,这五院的设立,朱由检虽然刚确定没多久,其实却大多早有想法,甚至可以看做是去年机构调整的延续。
大部分衙门也打下了基础,调整起来有条不紊。
但是有一个朱由检没想到的变化,那就是大理寺被升为大理院后,九寺少了一寺。
一些大臣对六部八寺的说法不习惯,提议增设一寺。
户部尚书毕自严就提出,应该把太府寺的农业事务分开,另外成立司农寺——
现在的太府寺职权实在太大了,几乎和户部相当。所以他提议分权,把农政总署、粮食总署分出去成立司农寺。
朱由检考虑之后,同意了这个提议。
一是农业事务确实重要,值得单独设立一个衙门。
二是六部八寺确实不好听,九寺更加符合古制,更容易让官员接受。
而且多出司农寺卿后,小九卿也不用翰林院掌院凑数,直接把九寺正卿列上去就行了。
朝堂上很多官员,也因此赞同设立司农寺的提议。
户部自此之后,分立出太府寺和司农寺。一共三个衙门,执掌大明国计。
还有人仿照前宋的称呼,把三个衙门合称为三司。负责的官员称计相,也就是三司使的别称——
当然,因为太祖明令禁止设相,更多的还是被称为计臣。
政务院户部尚书,也被视为事实上的宰辅,经常被加从一品弼政大臣衔,成为兵部尚书权力被削弱后,新的九卿领袖之一。
(调整后户部及其督导的太府寺、司农寺合称三司,或者说三计司,和三法司区分)
第一任司农寺卿,还是由郭允厚担任。
因为他喜欢大司农的称呼,而且对农业事务更擅长。
所以他主动放弃了权力相对更大的太府寺卿,担任司农寺卿。
空出来的太府寺卿,则由专督钱法侍郎董应举转任。
这个之前负责钱法事务的侍郎,刚刚担任太府寺卿,就上了一份奏疏,提议设户部银行,专门负责银钱收支和转运。
奏疏中,董应举列举了户部银行设立的必要性,以及这一年来顺天府赋税征收时,顺天银行发挥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