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在奏疏中看到孙传庭在陕西走访了一遍,不但写出了见闻,还提出了建议,心中很是满意。认为这个陕西巡抚是选对了,对陕西的局面很了解。
尤其让他满意的,是孙传庭清晰地认识到,当前的陕西和昔年的山东一样,处在民变边缘。这和朱由检的认知很吻合,认为孙传庭的眼光很敏锐。
所以,他对孙传庭在奏疏中提到的减免赋税、兴修水利等建议,都是直接答应。
并决定把去陕西任职的新官员都送给他,让他收服这些人。
为了让孙传庭能约束这些官吏,朱由检打算把一项设想中的改革,放在陕西试行:
“政务署成立之后,下设吏政科负责吏员任命。”
“吏员也规范为九级,按功劳和任职时间迁转。”
“但是这些任命由谁确认?吏员转为官员有什么章程?现在都没定下来。”
“朕打算派遣一名官员,去陕西试行这件事。”
在一次处理吏部事务的常参会议上,朱由检提起了这件事。
吏部尚书房壮丽年纪大了,对这些新事物实在不怎么懂,在表示赞同之后,便把事情推给了杨景辰。
杨景辰之前和皇帝有过交流,此时就上奏道:
“陛下所言极是!”
“臣以为各省布政司应该设置吏政厅,负责这些事情。”
“府县吏员多少,谁能升为官员,应由吏政厅决定。”
“可在陕西试建吏政厅,负责吏员任命。”
群臣闻听此言,都是心中震动。知道皇帝对官职机构的调整,要从京城延伸到陕西了。
之前在调整户部和太府寺时,皇帝就表示过把各省督粮道、督册道等改为布政司户政厅,负责收取赋税和转运事宜。
如今这件事情还没有施行,杨景辰就提出建立吏政厅,明显要仿照朝廷六部,在布政司建立各厅。
对此极为慎重,袁可立道:
“建立吏政厅统管吏员极为恰当,但是当前陕西穷困,不能加重负担。”
“臣以为应该慎重,不宜增多官员。”
这是他一贯的态度,认为官员不能太多,避免造成冗官。
若非吏员改革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