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按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制度,九边根本就不需要发饷,更别说什么欠饷了。
这个认识,让朱由检打定主意,以后要想法提高盐税。边军这个负担,就该盐业承担!
盐税的事以后再说,朱由检现在考虑的是改革爵位,为以后改动卫所体系做准备。他打算先在海外试行,和王体乾商量道:
“朕打算增设世袭子爵、世袭男爵、世袭爵士三个世袭爵位。”
“其中子爵、男爵分为一二三等,爵士分为普通爵士和高等爵士,一共八个等级。”
“对应七个品级的九等世官,改为相应爵位。”
又拿封给王体乾的弟侄的世袭指挥同知举例:
“世袭指挥同知改为世袭子爵、二等子,在子爵这个范围内升降。”
“如果没有功劳,下一代就降为三等子,但是不会再往下降,不会降为男爵。”
“如果有功,可以升为二等子、一等子,甚至追赠伯爵,拥有相应封号。”
子爵男爵这些,朱由检是没打算给封号的。之前他册封顺天贵族时,就懒得给那些低级贵族想封号。
而且大明有四百九十三个卫、二千五百九十三个所,还有三百一十五个守御千户所。大部分卫所军官都是世袭,还不是一一对应,要超出编制不少。
例如威海卫就流传着十八家指挥说法,远远超出一个指挥使、两个指挥同知、四个指挥佥事的数量。
这些人全部转为子爵,那么多的封号难以拟定不说,数量也会多得让人记不住。
所以朱由检直接以一等子、二等子、三等子称呼,只有追赠伯爵的子爵,才能有拥有爵位封号——
他们的后人可以把追赠的伯爵封号,冠在子爵前面。
这种做法,导致后来子男士和公侯伯有了明显区分,一个是没有爵位封号的低级贵族,一个是拥有爵位封号的高级贵族,地位截然不同。
还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,朱由检提出这个设想后,王体乾感觉可行。如果能让他穿子爵服饰、戴子爵簪缨,那样就更好了——
当年魏良卿晋封后,魏忠贤就立即戴上公侯伯簪缨,班次也排在王体乾前面。
只是当今皇帝即位后,魏忠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