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的不行。
只可惜他们还是想差了,李皓既然都准备要动手,就绝对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放弃。
而且王家兄弟他们也不是没有准备,早早就准备了顶罪的,可就是这样,李皓依旧给了他们降职罚奉的失察之罪。
至于请辞罢朝,李皓就更不慌了,毕竟这年头就不缺想要当官的。
朝中又不是没有寒门出身的官员,他们家底没那么丰厚,即使是被摊丁入亩了,损失也没那么大。
在这个时候自然就不会同仇敌忾,果断的选择弃暗投明,毕竟升官不香吗?
再加上义学培养的学子,前几批经过锦衣卫和商会的长久历练。
对于国事又不是一点不懂,如今有了这么多空位,就直接拉了一些能力突出的入朝。
这下就反倒让那些请辞罢朝的官员慌了,开始向李皓妥协。
经过了这一番拉扯,李皓就让王家兄弟等人出面,开始向他们炫耀下,通过商会能获得的收益。
以此彻底瓦解了这帮人,让新政得以开始大范围实施。
一晃又是五年过去,经过摊丁入亩和各项籍册、鱼鳞册的核查完成。
宿国赋税相比五年前,几乎是增长了三分之二,使得府库充盈。
并且义学出身的官员,也开始在朝中占有了一席之地,为李皓之后的各项政策,提供了支持。
另外在工业生产上,初步完善生产标准,在重要的工业产品上实现了流水线生产。
还有在军队建设上,神机营也扩大到了近八万人的规模,还有骑兵也达到了近五万人,剩下步兵也基本完成了整训。
由此李皓的眼光,就开始从内部转移向了外部,打算继续开始统一的征程。
只不过这就需要一个理由,和选定首先动手的目标。
此时宿国的外部环境也与五年之前大不相同了,毕竟这五年时间,李皓的重点主要就放在了国内。
在外部只是保持了与杨行远的互动,所以在经过李隼长期的拉拢后,琰国最终倒向了安国。
由此形成了,安、琰两国同盟和宿、梧两国同盟对峙的局面。
而且就算是在宿梧同盟里面,梧国对于宿国的戒心也是日益增